小暑之后是大暑。大暑節(jié)氣一般在7月22日—24日之間,這時太陽位于黃經(jīng)120°。今年大暑的交節(jié)時刻為7月23日11時30分?!对铝钇呤蚣狻贩Q:“暑,熱也,就熱之中分為大小,月初為小,月中為大,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,故名曰大暑。”
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,唐代元稹《詠廿四氣詩·大暑六月中》是這樣寫大暑的:大暑三秋近,林鐘九夏移。桂輪開子夜,螢火照空時。瓜果邀儒客,菰蒲長墨池。絳紗渾卷上,經(jīng)史待風吹。
詩中的“三秋”指秋季的3個月。“九夏”指夏天的四、五、六月,3個月共90天。“林鐘”是六月的音律。“桂輪”指月亮。“螢火”“菰蒲”“瓜果”都是熱天生長或享用的東西。最后兩句大約有點“春天不是讀書天,夏日炎炎正好眠”的意思。
“三伏”里的“中伏”,一般發(fā)生在7月23—31日,今年恰巧大暑與中伏是同一天,都是7月23日。中國傳統(tǒng)科學認為,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分別對應五行中的東方木、南方火、西方金、北方水,按五行的相生相克,由秋到冬是“金生水”,由冬到春是“水生木”,由春到夏是“木生火”,唯有從夏到秋特殊,是“火克金”。所以古人認為,從夏到秋是一段艱難的歷程,秋被夏壓制著,雖然從夏至開始已經(jīng)“一陰生”,但炎熱卻繼續(xù)增長,秋不敢露頭,要潛伏一段時間,這段最熱的時間就稱為“伏”。因靠近中伏,大暑這一天民間還有飲伏茶、曬伏姜、燒伏香等習俗。
大暑是我國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期,但南北雨量差別很大,在長江中下游等地區(qū),雨量很少,有“小暑雨如銀,大暑雨如金”的說法;在我國北方,這卻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時節(jié),諺語則稱“小暑大暑,灌死老鼠”。
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熱的節(jié)氣,氣溫高、氣壓低、濕度大。因此大暑節(jié)氣養(yǎng)生重在一個“清”字,即在注重飲食“清潔”、機體“清熱”的前提下,進行“清補”。
“清熱”最好喝粥。暑天酷熱,及時補水的同時也要注意清熱祛火。西瓜具有清暑、解熱、補水的功效,因此大多數(shù)人都會選擇西瓜作為清暑佳品。但夏季腸胃較脆弱,吃西瓜時要注意避免傷及腸胃。一是不要一次吃太多,二是盡量不要貪一時之涼吃冰西瓜。吃西瓜時可以將西瓜水分嚼出后吐掉果肉,既可清熱祛暑,也可減少腸胃損傷。除水果外,清熱祛火還可嘗試一些“度暑粥”,如苦瓜菊花粥、薏米小豆粥等。
“清補”首先要祛濕??梢猿孕┣宓⒁紫氖澄?,避免傷及腸胃道功能。像山藥、蓮藕等,都是進補的佳品,綠豆清暑、薏仁祛濕,特別是綠豆薏仁粥,可供大暑之季清熱祛濕。
另外,暑天容易讓濕邪入侵,為了散發(fā)體內(nèi)的濕氣,可以選擇在早晚溫度稍低時散步,或打太極等強度不大的活動。悶熱天盡量減少出門或活動。
大暑各地習俗
1、吃“仙草”
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(jié)有“吃仙草”的習俗。民諺說“六月大暑吃仙草,活如神仙不會老”,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。
2、飲伏茶
伏茶,顧名思義,是三伏天喝的茶。免費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(nóng)歷六月初到八月末。這種由金銀花、夏枯草、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,有清涼祛暑的作用。古時候,很多地方的農(nóng)村都有個習俗,就是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,免費給來往路人喝。
3、貼三伏貼
三伏貼,是一種膏藥,如銀行卡大小,一般四個為一組使用。在夏天農(nóng)歷的頭伏日期貼在后背一些特定部位上,據(jù)信可以治療預防冬天發(fā)作的某些疾?。ㄈ绫茄祝瑲夤苎?,咽炎,哮喘等),針對不同的疾病,一般要將四片膏藥一起貼在后背的不同位置,保持八小時即可揭下。
4、海邊過大暑
深圳人在海邊度過炎熱的大暑日。在夏季防曬很重要,不僅僅是愛美怕曬黑的女性,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的男性也一樣需要防曬,尤其是去海邊或水上樂園,更需要使用防曬霜,并不時補涂防曬霜。
5、曬伏姜
伏姜源自中國山西,河南等地,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,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,于太陽下晾曬。充分融合后食用,對老寒胃,傷風咳嗽等有奇效,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。
6、喝暑羊
“喝暑羊”是流行在魯中南革命老區(qū)沂蒙山區(qū)和魯西南地區(qū)的大暑習俗。其中,以山東單縣羊湯最為聞名。伏暑的羊湯湯質(zhì)優(yōu)美、營養(yǎng)豐富,具有健腺益氣、溫補腎陽的良好功效,成為農(nóng)閑時期人們飯桌上的一道風味俱佳的滋補美味。
7、吃面條
大暑到,臨沂城鄉(xiāng)就有大暑“喝暑羊”(即喝羊肉湯)或者吃面條的傳統(tǒng)習俗。這一天,家家戶戶嫁出去的閨女和結了婚的兒子都要回父母家,殺上一只羊,做上一鍋涼面條,全家人一起喜氣洋洋喝羊湯,吃面條,熱熱鬧鬧過大暑。
8、吃鳳梨
大暑期間,我國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,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(jié)的鳳梨最好吃。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(fā)音和“旺來”相同,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、生意興隆的象征。
9、吃“半年圓”
另外,大暑前后就是農(nóng)歷六月十五日,臺灣也叫“半年節(jié)”,由於農(nóng)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,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會一起吃“半年圓”,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,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,象征意義是團圓與甜蜜。
10、送“大暑船”
送“大暑船”是浙江沿海地區(qū),特別是臺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(tǒng)習俗,其意義是把“五圣”送出海,送暑保平安民。送“大暑船”時,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。
11、送瘟神
三伏暑天,赤日炎炎,也是瘟疫疾病的爆發(fā)期。過去人們在河船上要舉行祭祈活動,將船劃到很遠很遠的地方,以示送走瘟神,百病無蹤。
12、吃荔枝
大暑,按莆田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,叫做“過大暑”。民間傳說大暑這一天吃荔枝,營養(yǎng)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。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,富有營養(yǎng)價值,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。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,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。這一時刻吃荔枝,最愜意、最滋補。
13、煎青草豆腐
大暑節(jié)氣來臨,溫州人有煎青草豆腐的習俗。青草豆腐指的是采用仙草、甘草、夏枯草與菊花、金銀花等中草藥煎制成豆腐形狀、冷卻后即可食之,清涼解毒,生津止渴。過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。
14、吃米糟
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(jié)有吃荔枝、羊肉和米糟的習俗,叫做“過大暑”。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(fā)酵,透熟成糟;到大暑那天,把它劃成一塊塊,加些紅糖煮食。說的是可以“大補元氣”。在大暑到來那天,親友之間,常以荔枝、羊肉為互贈的禮品。
15、吃童子雞
湘中、湘北素有一種傳統(tǒng)的進補方法,就是大暑吃童子雞。童子雞,是指還不會打鳴,或飼育期在三個月內(nèi)體重達一斤至一斤半、未曾配育過的小公雞。之所以要選擇童子雞,是因為童子雞體內(nèi)含有一定的生長激素,對處于生長發(fā)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補益作用,即使是年輕人,體質(zhì)虛弱的也未嘗不可一試。
湘公網(wǎng)安備 43011102001657號 ICP備案號:湘B2-20090042-9
Copyright © 2025 紫微黃歷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熱愛偉大祖國 ? 維護民族團結 ? 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 ? 促進社會和諧